“对不起,只有中午时间宽松些,影响你们休息了!”8月26日中午,记者在南通双莲纺织公司生产车间见到了李兰女。中短发,一身深蓝色衬衫、西裤,个头不高,身材瘦削挺拔,气质干练大方。没等记者开口,她的第一句话竟是道歉。
中午本应是休息时间,但对于三班制的纺织工作者而言,基本没有午休。李兰女带记者参观车间,一路上,她的眼睛始终没有离开生产线,哪里“绊线”了、哪里“断头”了,李兰女只要眼睛一扫,就能在成百上千个线头中精准定位“瑕疵”,将问题轻松解决。
在车间待了不到10分钟,记者就熬不住了。“我们这儿四季如夏,热得像蒸笼。”说笑间,李兰女抬手将鬓角淌下的汗珠擦掉。三十多度的室温,七八十分贝的环境噪音,普通工人每天工作8小时,李兰女还得再加4小时,这个外人看来条件艰苦恶劣的生产车间,却是李兰女成就感的“诞生地”“补给站”。“我现在什么都不想,一门心思搞创新、搞研发,这才是我的初心!”李兰女说。
党的十九大代表、“全国五一劳动奖章”获得者、“中国好人”、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标兵个人……要说这些年来获得过多少荣誉,李兰女自己也记不清楚了。如今,除了担任公司生产部副部长、工艺员,她还身兼南通市总工会副主席、观音山街道纺织行业劳模创新工作室集群支部书记等职务。
网上搜索李兰女相关新闻,大多集中在2017年,2018年开始逐渐减少,今年已是寥寥无几——李兰女有意“淡出”人们的视野。“除了一些比较重要的活动,大部分能推的都被我推掉了。”李兰女说,“在获得这些荣誉、身份前,我就是一名普普通通的纺织女工,纺织工的使命只有一个——纺出品质更好的纱线。”
车间里一条长长的走廊,连接着生产车间和李兰女的办公室。记者跟随李兰女走进她的办公室,没想到这里连空调都没有,只有几台老式风扇呼呼吹着热风。房间里,老旧的木质桌椅,斑驳的石灰墙壁,满眼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既视感。“办公条件虽然简陋,但距离车间近,比较方便,我大部分时间都‘泡’在这儿。”李兰女说。
记者注意到,李兰女办公桌上一张五颜六色的“纸”特别引人注意。“这是厂家送来的布料样品,希望我们帮助分析成分、纱线规格等。”李兰女介绍,“其实他们也可以送到专业机构检测,但出于信任,就一并托付给我们,最近一直在加班加点忙这个。”
“纺织这行工作辛苦,但好在还算稳定。如果沉下心来做研究,或许还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成就感。”谈及创新研发,李兰女便浑身来劲,她通过改进工艺增加梳理提高成品制成率,每年为企业降低成本20万元。她创新并推广的重定量大牵伸工艺,使前纺半制品产量提升近30%,用工人数减少约25%,年节约成本50万元……李兰女先后攻克了13项工艺课题、30多项技术难题。
“现在,市面上布料样式越来越丰富、成分越来越复杂。”李兰女坦言,也会遇到分析不出的布品,越是有挑战,她就越来劲,非把它搞懂不可。
一花独放不是春。李兰女觉得,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,创新应该是一幅“满园春色图”。而且作为党员,她有责任带领大家一同进步,共同参与创新。
2013年5月,在李兰女提议下,双莲纺织成立了“棉纺工艺创新实验室”。2018年,崇川区观音山街道成立了纺织行业劳模创新工作室,李兰女带头加入并担任集群支部书记,她将区域内纺织行业38名党员、16名劳模凝聚起来,鼓励他们申领创新项目,带领他们深入124家纺织企业开展宣讲,分享创新成功经验,引领技术薄弱企业加快转型升级,推动当地纺织行业高质量发展。
“如果还有时间,我想写书。”李兰女坦言,“我想专门给纺织专业的学生们写本书,总结我自己这些年来工作中的教训、经验和方法,缩短他们的入行时间,让年轻人少走弯路,尽快体验到纺织一行给人带来的成就感。”(记者 贲腾 陈明 实习生 俞圣彤)